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专业报考 专业报考

2017普通高考考试大纲_2017年高考大纲说明

tamoadmin 2024-06-12 人已围观

简介1.专升本专项考生和普通考生区别2.2017年考试大纲修订 高考变难了吗3.2021高考英语考试大纲与2017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齐程4.2017年高考语文科有什么变化5.新的高考要求中的数学文化是什么内容根据省教育考试院通知,广东2017年普通高考英语听说考试于2017年3月11日-13日举行。评分方式:英语口语考试人工评卷和计算机评卷相结合,考试成绩按卷面成绩的25%,四舍五入取整数作为考生

1.专升本专项考生和普通考生区别

2.2017年考试大纲修订 高考变难了吗

3.2021高考英语考试大纲与2017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齐程

4.2017年高考语文科有什么变化

5.新的高考要求中的数学文化是什么内容

2017普通高考考试大纲_2017年高考大纲说明

根据省教育考试院通知,广东2017年普通高考英语听说考试于2017年3月11日-13日举行。

评分方式:英语口语考试人工评卷和计算机评卷相结合,考试成绩按卷面成绩的25%,四舍五入取整数作为考生英语听说考试分数。

高考英语口语考试目前有两种模式,即“人人对话”模式和“人机对话”模式。“人人对话”模式是一种传统考试模式,考官以面对面的形式与考生进行沟通,以判定考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考官根据考生的语音语调、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反应速度四个方面对考生成绩进行考核。考官最后将这四项分数合计为总分。北京、安徽、河北、山东、辽宁等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高考英语口语考试采取了“人人对话”模式考试。

“人机对话”模式,是指由电脑代替英语教师扮演考官的角色,所有考题和指令均由电脑发出,考生根据从耳机中听到的或在电脑屏幕上看到的指令和要求回答问题。计算机会自动将考生在考试中回答问题时所有语音信息进行录音并保存。考生考试的全过程不介入任何人为因素。考试结束后,所有考生的考试录音将被集中,评卷教师按教育部网上阅卷要求进行统一集中评卷。目前我国使用“人机对话”形式高考口试的地区还不多,仅上海、广东、广西等个别地区使用这种模式,各地区设计的题型也不尽相同。

学生的口试得分主要包括“内容分”和“语言分”两部分,内容部分主要考查考生的回答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回答是否准确;语言部分主要考查考生的英语语音、语调是否标准、地道。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高考英语口语考试模式

专升本专项考生和普通考生区别

语文150分、数学(文)150分、数学(理)150分、英语150分、文科综合300分、理科综合300分、外语其他语种150分。

2017年广西普通高考全国统考各科目均采用教育部命制的试题。全国统考各科考试时长及赋分如下:语文150分、数学(文)150分、数学(理)150分、英语150分、文科综合300分、理科综合300分、外语其他语种150分。

外语口语考试、全区体育高考、艺术类专业全区统一考试为选考科目,由区自主命题。命题依据区公布的相应科类考试大纲与说明。

扩展资料:

广西普通高考要求规定:

1、按照考生选考科目组合,分为文史类、理工类、艺术文类、艺术理类、体育类。其中,文史类、艺术文类考生文化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文)、外语和文科综合;理工类、体育类、艺术理类考生文化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理)、外语和理科综合。

2、统考科目设置为“3+小综合”。“3”为语文、数学(分文、理)、外语3门科目,是每个考生的必考科目;“小综合”为“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文科综合”为政治、历史、地理3门科目的综合,“理科综合”为物理、化学、生物3门科目的综合。

3、全区艺术类专业统一考试分美术类、音乐类、舞蹈类、播音主持类、广播影视编导类、书法类等六个类别。

广西招生考试院-关于公布我区2017年普通高考方案的通知

2017年考试大纲修订 高考变难了吗

专升本专项考生和普通考生区别是专升本是在读或者有专科毕业证的人参加考试本科,普通考生是参加全国统招大学考试的人。

专升本即专升本考试,是大学专科(高职高专)学生进入本科学习的选拔考试的简称,是中国教育体制大专层次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的考试制度。

其主要有两大类型:第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专升本),选拔各省当年应届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入学)的专科毕业生;

第二类是成人教育大类专升本。四种途径,包括自考专升本、成人高考专升本(业余,函授)、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专升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升本。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设置的全国性统一考试,每年6月7日-10日实施。参加考试的对象是全日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招生分理工农医(含体育)、文史(含外语和艺术)两大类。普通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照招生章程和计划,德智体美劳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由国家主管部门授权的单位或实行自主命题的省级教育考试院命制;由教育部统一调度,各省级招生考试委员会负责执行和管理。教育部要求各省(区、市)考试科目名称与全国统考科目名称相同的必须与全国统考时间安排一致。

高考的历史沿革:

高考是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制度,中国有1300多年科举考试的历史,这一制度曾显示出选拔人才的优越性,深深地影响了东亚各国。1905年,清廷出于发展新教育、培养实用人才的需要,废除了科举制度,转而引进西方的学校考试制度。中国现代高考制度的建立,就有这样两个重要来源:一是科举考试制度所形成的传统考试思维和价值,二是西方现试制度的模式和手段。

1904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

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从此中国现代教育登上了历史舞台。

1936年,全国已经有100多所大学。当时的高考制度是各所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

1952年,中国建立起来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统一高考招生能更好的显示出公平,也适应了当时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

1977年,邓小平出任国家副总理,分管文教,主持恢复高考。恢复高考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也挽救了整个中国。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高等院校,要按一定比例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1981年,理科中增加了生物科。

1983年,英语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同年,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并于当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

1985年以后,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向减少高考科目方向发展。先是将理科7门、文科6门各减为3+2共5门,上海则实行3+1方案。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

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1994年,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高考,名义上是为学生减负,结果非但减不了负,还导致学生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贫乏。同年,政治被排除在统考科目之外,理科考试中不再考政治。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

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

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同年广东率先试行“3+X”改革方案,生物、地理又重新开始出现在高考科目中。

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在短短的五六年中,大学招生扩大了将近3倍,“大众化教育”逐渐取代“精英教育”。高校毕业生缺乏技能、就业困难等问题,引起了人们对扩招的反思。

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2003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起将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高考时间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7、8、9日。

2003年教育部批准首批22所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试点。作为一种新的选才方式,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已有90所;类型逐渐增多,有“自主组织测试”、“校长实名推荐制”、“自主招生联考”等形式。

2008年,中国开始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010年2月,公布公开征求意见稿,7月发布经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全文。文件明确提出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综合评价的考试招生制度,为高考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2014年9月4日,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公布:文理不再分科。

2014年12月16、17日,教育部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效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等四大高考改革配套方案。

2015年起,高考将取消体育特长生、奥赛等6项加分项目。

2014年全国有16省市实行分省命题,统一命题的有15个;2015年,又新增江西、辽宁、山东3省实行高考统一命题,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增至18个。

2016年全国将有26个省份选择统一命题,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5省份还是分省命题。截至4月,全国已有19个省份出台了高考改革方案,明确了改革时间表。

2016年10月9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从修订内容看,新大纲明确提出,2017年高考将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比如,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在汉语中增加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等内容,在数学中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

2017年,《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和《老人与海》纳入北京经典作品高考考生必须作答的范围。

2017年高考,北京、山东、河南、新疆等省份将合并部分录取批次,其中,多地正式取消“三本”。安徽省印发的《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实施意见》,自2017年起,合并普通文理科本科二批、本科三批。文理科录取分本科提前批、高职(专科)提前批、本科第一批、本科第二批、高职(专科)批,共5个批次。根据公开报道,除上述省份外,全国已有浙江、福建、四川、湖北、广东等十余省份取消“三本”。全国有940万考生参加2017高考,有26个省份选择统一命题。

2017年10月19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

2018年3月21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指出,依法依规加强对“高考移民”的综合治理,严格遵守“30个不得”招生工作禁令,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2018年11月,江苏、湖北、福建、辽宁、广东、重庆、河北、湖南八个省(市)经教育部评估,达到新高考启动条件,被批准启动。新高考改革主要体现在学生的选科和录取形式上,不再分文理科,而是六科选三科,再配上语数外,简称“3+3模式”。

2021高考英语考试大纲与2017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齐程

2017年考试大纲修订 高考变难了

2017年全国有26个省份选择统一命题,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5省份仍为分省命题。

1、根据你的分数筛选出所有你可能上的最好的学校。高考前后学校一般会发那种以往高考分数线的资料,非常全,就从那里着手,拿起你的红笔,一个一个勾选出来,并按照自己喜好一一排列出来。

2、上网去深入了解一下这些学校,排除那些你绝对不会去的。比如我最开始选学校的时候,吉林大学虽然不错,但是那里太冷了,我不喜欢冷气候,所以我一定不会去。考虑你喜欢的学校,除了那些你不靠谱的道听途说的学校声誉,你一定要好好的去了解下这个学校的各个方面:所在城市的环境,气候,学校综合实力,专业设置等方面。然后确定出一个名单出来。

2017年高考语文科有什么变化

2021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英语考试大纲解读在2021年的高考英语中,试题将连续体现高中英语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任务,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纲。(2017年版)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与实施建议目录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

新的高考要求中的数学文化是什么内容

2017年高考语文学科的修订内容主要体现在四点:

1. 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关注“学科化”一词,所谓“能力学科化”就是在考试中突出语文学科的个性色彩,简言之就是突出“读”和“写”的能力,从“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可以看出,未来语文试卷在阅读类文本中的考查难度将会加大,更加关注考生的裸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2. 适度增加阅读量,考察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删选处理能力。

“适度增加阅读量”正是落实第1点的具体措施,在现有的试卷结构之上有可能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是加大现有现代文阅读的长度,增加小题的题量。二是减少语基题和语用题的题量,减少部分阅读类试题的分值,增设一道现代文阅读题,该文将与其他两篇现代文体现文本的差异化,分值15——18分之间,题型灵活、答案集中。

3. 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2个选考模块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学生从两道选考题中选择1道作答,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

此次发布的语文学科考试大纲修订内容,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取消选考,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设为必考内容,这是适应高校对学生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引导中学摒弃功利的教学模式。

两者作为必考,从山东、江苏等地的命题实践来看,两种文本不会简单、机械地,同时、同分值地出现在高考试卷上,轮考的可能性更大。也就是说在原先的这一块,今年考文学类,明年有可能考实用类,也有可能继续考文学类。对考生而言,两种文本都要复习,不可偏废。

4. 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2016年10月8号,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了[2016]第179号文件《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对数学增加了数学文化的要求。

这一文件的公布,是从考试命题的角度第一次非常正式地明确要求要把数学文化渗透入数学试题,那么未来高考数学命题肯定会遵照执行,定会有所体现。但数学文化我们虽然提了很久,但如何在数学试题中体现出来,对广大一线教师而言,也是比较陌生的。因为数学文化本来是个笼统的概念,传统意义上“文化”在文科中出现的较为普遍,在文科试题的命制中是很容易做到的,而数学是逻辑科学,是思维的科学,如何把“文化”渗透其中,实在是摆在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从今日起,笔者将陆续写出一些与数学文化相关的文章,从一线教师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理解,期望抛砖引玉,激发老师们积极投入到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来。

什么是数学文化?

什么是数学文化?学过几个数字,买菜卖菜会算个帐,在民间就会理解为有些文化了,是数学方面的,当然也会理解成有些数学文化了。这种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可能是最狭义的。

有些人,包括一些教了一辈子数学的老师,对自己教的内容都不信,认为学生毕业后用不上所学的数学知识。那按照这种观点的话,可以推知学生学了十几年的数学,最后都是一批没有数学文化的人!说的再难听点,凡是不从事数学工作的都可以称得上数盲了。难道数学知识是数学文化的全部吗?难道教的勾股定理、二项式定理等等这些具体的内容是数学文化,一旦忘掉,在学生身上就什么都不剩了吗?就没有数学文化了吗?应该说,把数学文化等同于数学知识也是一叶障目。

那到底什么是数学文化呢?谈论任何事物,都要首先搞清它的定义是什么。要理解数学文化,我们先从字面把它拆解开来,从字面上来讲,“数学文化“应该是”“数学的文化”,所以数学文化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数学的,有数学特征的。因此要理解数学文化,就要先搞清楚什么是文化。

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里,里面说“观其天文,以察时变;观其人文,以化天成”,这里“文”字指“纹路,色彩”,引申为事物的“道理(结构,秩序等)”,“化”就是“变,改变”,“使……变成……”,这样“人文化成”可以解释为:用人文的道理来造就人的世界,也就是说“文化”指的的是用人的标准和尺度去改变对象的行为过程及其结果。

由古人对文化的认识我们可以推得数学文化的定义:用数学的标准和尺度去改变人的行为过程及其结果。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数学文化不能单纯理解为一个名词,比较恰当地应该理解为一个动词,它重在“对人的数学教化”,包含两项主要内容:一是“人(事物)数学化”,也就是让人(事物)具备数学的属性,也就是用数学的语言去描述世界。二是“数学化人(事物)”,也就是用数学的知识去改造人(事物)。可能这种描述有些抽象,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

十个苹果放在盘子里,又加入五个苹果。这个生活现象可以抽象成“10+5=15”,这个抽象的过程就是使得这个事情数学化,也就是“人(事物)数学化的过程”。

如果某人学会了这种数学抽象,学会了这个数学的本领,那么再遇到十只羊在羊圈里,又跑进了五只羊,那么他能马上就能计算出是15只羊。试想,如果不具备这种数学的本领,那么他只能大眼瞪小眼,晕晕乎乎了。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人(事物)”。

“数学文化”既然是一个过程,因此如果在高考命题中要渗透“数学文化”的话,它的立意应该就在“数学化人”与“人数学化”两个方面,只要能够体现出这两个方面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就可以看成是体现了数学文化。

例如:已知车跑的路程越远,消耗的油越多,请你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种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题目就考察学生“事物数学化”的,就能从答案中看成学生是否有数学文化,这个题目就是渗透了数学文化。

再如:你现在已经学习了直角坐标系,已经对直角坐标中点的坐标非常清晰了,那么请你给出斜坐标系下点的坐标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题目需要学生去类比直角坐标系得出斜坐标系,这个过程就是考察学生能否用数学的本领去解决未知的领域,就是对“数学化人”的考察。这个题目也可以看作是渗透了数学文化的。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提倡把数学文化渗透到试题当中,但也不能片面地认为就是简单地把一个古文数学材料中的一段话搬过来,整合到题目中就是体现数学文化了。前几年全国卷有一个题目,就是把九章算术的一段古文拿过来,然后再用白话文解释一番,事实上解题中没有几个学生去看那段古文,大部分都是直接看白话译文,看完白话译文就能马上做题。试问“这段古文除了给人感觉很酷外,还有多大的用处呢?”。当然,这种方式可以理解成是把传统中华文化渗透其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但笔者认为这种方式是一种拼盘式行为,它渗透的是中华传统文化,考察的是日常教学中把中华传统文化与数学教学结合的情况,但数学文化(以数化人与人数学化)的渗透不够。提倡对数学文化的考察,需要编制出能考察“过程”的题目,这需要命题专家潜心琢磨。

理解数学文化,就要从“过程”的角度去理解,无论是命题者,教材编写者,还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都是下一步需要重视的。尤其是新课标修订者和新教材编写者,更要重视。以马上要面世的新教材为例,如果所选题目还是以前风格,所选例习题不能体现数学文化的过程性特点的话,那么其成功性与否就值得怀疑。那局面将是“高考命题者说一套、教材编写者自成一套、课标又一套”,这三套将会让一线教师无所适从。让我们拭目以待,期待给我们眼前一亮的感觉。

文章标签: # 数学 # 高考 # 文化